【资料图】
□本报记者 周青莎
漯河市源汇区大刘镇南王村旧村室改造的三间平房,门口悬挂着“漯河市源汇区人民法院巡回审判点”的牌子,东屋是巡回法庭,堂屋是法治文化室,西屋是“说理堂”。
“不论是对村里工作有意见,还是张家长李家短的邻里纠纷,村民们都能随时来‘说理堂’,把心里的‘疙瘩’说道说道,这里不仅有人听,还有人给评理,帮忙解决问题。”4月21日,源汇区人民法院派驻南王村第一书记李庆贺告诉记者。
南王村是源汇区人民法院的帮扶共建村,为推动人民法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助力法治乡村建设,源汇区人民法院将南王村作为开展“枫桥式法庭创建”的“无讼乡村”试点,帮助村“两委”班子搭建了这个说事评理的平台。由退休干部、乡贤代表、司法代表等组成的“说理团”,在“说理堂”听民声、聚民意、解民忧,用春风化雨的方式将一桩桩纠纷巧妙化解,促进乡村和谐稳定。
村民陈某院子里的一棵树被大风吹倒,砸坏了邻居张某家的墙瓦。张某让陈某修复,陈某认为这是天灾,不怨自己。张某一怒之下到法庭要起诉陈某。大刘法庭庭长金立接到案件后,第一时间向村干部了解两家情况,又通过村委会联系双方子女协助做工作,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张某撤回起诉。村东头的王老太因为子女们推诿赡养费,伤透了心,将子女告上法庭。考虑到王老太年岁已高,行动不便,且赡养纠纷在农村较为常见,承办法官在“说理堂”前挂上国徽,公开审理此案。“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法律义务,为人子女应当多一些关爱、少一点计较……”庭审中,承办法官既讲法律责任,也说养育之恩,老人的子女当庭就拿出了赡养调解方案,王老太舒展了眉头。
在法官的指导帮助下,村里妥善调解了房屋产权、土地、家庭、邻里等纠纷,“说理堂”成为村民们疏通心气的“绿色通道”,也在村干部和群众之间架起了“连心桥”。
漯河市中级人民法院发挥人民法庭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指导基层法院积极参与融入党委领导的诉源治理体系,大力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争创“枫桥式人民法庭”,加强人民法庭与各基层组织、人民团体的有机衔接,畅通诉调对接渠道,强化协调联动,做好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人民法庭以法融情,切实找准司法服务保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结合点、着力点,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诉源治理工作模式,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漯河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王晓东说。
今年第一季度,漯河全市两级法院共受理各类诉前调解案件5227件,调解成功2397件,调解成功率45.79%。5家基层法院共20个人民法庭,对接基层治理单位138个,纠纷化解成功率达85%。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