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送3岁宝宝,陪游戏互动,读绘本,要求阿姨不超过43岁”“接送8岁女孩上学,做饭做卫生”“照顾2岁宝宝,做宝宝和宝妈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上半年,武汉家庭服务业协会终身名誉会长、武汉首嘉巾帼家政保洁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敦琳收到的家庭育儿领域个性化用工信息猛增,而当前市场有效供给尚不充分。

“宝宝换尿不湿,男宝前面稍微高一点,女宝后面稍微高一点。”6月6日上午,位于武汉市江汉区常青五路25号的武汉市妇女创业中心暨江汉区巾帼家政示范实训基地,刘敦琳仍坚持在一线为学员讲解婴儿护理知识。

1998年,刘敦琳下岗后成为一个无场地、无设备、无资金、无经验的“四无”家政服务站站长。25年来,她创办了一度辐射武汉三镇、拥有40余家连锁店的家政保洁公司,培养了近8万人次相关从业人员,并曾多年担任武汉市家政服务协会会长。

刘敦琳感叹,育儿需求大增让行业迎来利好,但人员“青黄不接”同样令人忧虑。她所在的公司母婴护理从业人员有60余人,全都取得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证的高级母婴护理师资格证,“但近些年吸纳的年轻人较少,老师傅们满腹经验难以传授。”

据她分析,一直以来,母婴护理、家政服务行业的社会认可度始终不高,加上城镇化进程下,“新市民”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导致年轻人从业意愿低。2010年之前,公司员工约七成来自武汉本地人,如今只占两成,更多人员来自省内一些县区乡镇。

另一方面,深入客户家庭,获得客户信任,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承压能力。除从业经验外,情商、性格、体力、卫生习惯等因素都会影响客户的判断。

“有一户人家需要育儿嫂,仅需白天带宝宝,一日三餐由保姆负责,客户开出1万元月薪的价格,却迟迟招不到人。”刘敦琳透露,公司一名曾获得三八红旗手的45岁员工,因性格阳光、职业素养高最终获得青睐。

刘敦琳向每一位员工下发了“口袋书”,为员工释疑解惑。“初到客户家中,客户戒备是自然;真诚面对客户,主动消除疑虑;通过行动证明,客户可以放心;随着时间推移,彼此建立信任。”武汉市妇女创业中心则设有“心理小屋”,每周规划半天时间,帮助从业人员疏解情绪,保持积极健康心理。

此外,家庭育儿行业的需求越来越精细。月嫂、催乳师、白班育儿嫂,或者仅负责接送儿童上学的钟点工……客户结合家庭状况设岗定责,市场上却缺少统一的评价机制。

据了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官网上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显示,就母婴育儿行业而言,仅有“母婴保健技术服务人员资格”一项,被列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准入类资格证,并无其他证书。

“行业亟待提质扩容刻不容缓。”刘敦琳呼吁,在面对不同客户时,由于标准化程度不够,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内容、服务质量等很难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细化政策引导,推动育儿领域消费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品质进一步提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倩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