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7月2日,记者从中牟县文广旅体局获悉,该局于近日在县城东关洞上村后发现一段古城墙遗址,城墙遗址长约20米、宽约10余米,初步断定此城即中牟城遗址,该发现意义重大,验证了史料记载中牟建城的历史年代,标志着中牟县汉前历史研究取得核心物证,可使中牟历史提前近千年。

中牟县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历史文化悠久,是郑州文明肇始地区之一。境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新石器时代裴李岗业王遗址,春秋箜篌城遗址,宋代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寿圣寺双塔,均是中牟灿烂古文明的见证。

2016年,中牟县文广旅体局组建专业研究团队,邀请数位中牟籍史学教授任历史顾问,依托全国图书馆网络资源搜集两版《四库全书》、八版《中牟县志》、各地志书约千余本,查找相关历史史料,并依据碑文记载、县志插图,走访村民、开展实地调查,最终把中牟城位置锁定在中牟县城东关,历时四天,文物勘探队在东关洞上村后发现一段长约20米、宽约10米的城墙遗址。

该城位置与史料记载、县志插图描绘吻合,据勘探工人介绍,城墙至少有三层不同密度的夯土层,最上层夯土“可追溯到汉代”,下两层夯土年代更早,据此,初步断定此城为中牟城遗址。

中牟城的史料记载自古至今从未间断,建城时间可追溯至距今两千六百多年的齐桓公时期,《管子·小匡》记载:“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牡丘”,中牟城最早属于齐国,是保卫华夏的军事重地。春秋初期中牟已建制为县,并且有三任县令在中牟城内行政。此时期是中国县制的起源初期,中牟有幸赶上早班车,且至今仍然是县,是目前全国屈指可数的春秋县,近2700年来不改名、不改地,极具历史文化特色。秦统一后,各县均设县丞、县尉两个助手,协助县令治政,之后历代沿袭成制。此举对于中国县制的演变与完善具有重大推动作用,中牟县堪称中国县制演变的“活化石”。

据诸多史料表明,春秋时期的中牟境内地形与今天有很大不同,可谓是沧海桑田巨变。当时中牟北部有两大湖泊,西边是圃田泽、东边是萑苻泽,两泽东西对峙,横亘于华夏腹地,中间是一道狭长的陆地可供南北通行,构成中原咽喉之势,中牟城就建筑在两泽之间,扼守中原咽喉极具军事战略价值。古人说得中原者得天下,但必须得中牟城才能得中原。因而春秋时齐桓公才会在此建筑中牟城,赵献侯在此建都,八百余年后,曹操选择重筑城池,作为大本营和决战处。

中牟城的发现,对解决中国史学界关于中牟的争议提供坚实物证,对中牟县历史具有里程碑意义;春秋时赵献侯曾于此建都,在文物考古方面,都城级考古发现也属罕见的高层次,对研究赵国及赵姓文化提供实物依据;同时对研究中原地区的古城分布、道路走向、搏浪沙、中牟国等提供基础支撑。

下一步,中牟县文广旅体局将围绕中牟城遗址继续深入开展研究工作,确定城墙年代、具体范围,解决困扰史学界的千年争议,向世人展现中牟深厚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